第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这是说明初能变的偈颂,这个偈颂包括了有漏的心识,以及它无漏的心识的一种情况。“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这个是说明三相门:自相、因相、果相。“不可知执受处了”,这个是说明所缘行相。这个所缘行相门,我们看附表第五,我们现在正式讲到所缘行相门。附表第五分成两段:第一段,证明行相;二,证有八识。第一段正式说明它能缘和所缘的形状,这是说明第八识。
第八识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它生起了别的功能。这当中不管是它所缘的根身、器界、种子,或者是它能分别的这一念明了性,都是微细、广大,不是我们凡夫、乃至于二乘的圣人所能够了知的。唯有是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所能够证知的境界,所以讲不可知。这不可知包括了一切的凡夫,一切的二乘的圣人,乃至于没有入初地的权教菩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可知的。
那么这当中就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既然第八识的行相,是如此得微细而不可知,而佛陀在《阿含经》,乃至于在《般若经》,都没有明显的说明有第八识的存在。因此小乘的学者,以及中观的学者,就不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所以在《成唯识论》当中,大乘的唯识论师就提出了十个理论,来证明第八识的一个存在性。我们就看第二段,证有本识。
(二)证有本识
本识这个本就是根本。第八识是前七转识的一个依止处,所以叫根本识。这十个当中,第一个和第八个是就着流转门,这些杂染的因果而安立的,第一到第八;第九是约着还灭门,这清净的因果而安立第八识;第十是一个总结,包括了杂染的因果,也包括清净的因果,而安立有第八识,第十是一个总结。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持种心]:第一个是持种心。这个持就是执持;这个种就是一种功能。或者是一种善的功能,无贪、无瞋、无痴;或者是一种恶的功能,贪、嗔、痴、慢的功能。这个识当然是了别。这意思就是说,在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当中,有一种能够执持、或者说是保存善恶功能的一个心识,在我们这一念心识当中,应该是有这个心识存在。
举一个例子说,比如说我们打佛七。我们刚开始打佛七的时候,心是散乱,东想西想,想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候我们一句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就慢慢慢慢把这个散乱心给收摄到这句佛号。刚开始我们在第一天,第二天就是只能够保持十五分钟的相续安住;我们再继续用功,到了第四支、第五支香的时候,能够保持三十分钟在佛号相续安住。你后面的第五天的那个三十分钟相续安住是怎么来的呢?它不是突然出现的,是你前面的三天用功,点点滴滴地专注,一次一次专注的功能的累积,才有第五天三十分钟的专注。
所以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我们这一念心识对于这一切的善功能、恶功能,有一种保存的特性存在。善心是这样、恶心也是这样。比如说你去造一个恶业,或者是杀生、或者是偷盗、或者邪婬、或者妄语,你刚开造的时候内心当中多少有惭愧心。虽然造了业力,但有惭愧心;虽然惭愧心,还是造恶业。慢慢慢慢你造久了以后,惭愧心失掉了,那个心的势力,点点滴滴地累积,心的势力也会增长。所以我们从现实的现量观察,知道我们这一念心识当中,一定有一种保存善恶功能了别性存在,所以叫持种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