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常又不断,就能够建立这个非空非有的中道教法。第三个时期就是唯识的中道教法,它能够挽救前面部派佛教的执著有,也能够挽救大乘中观的偏于空,而安立一个阿赖耶识受熏的一种非空非有的中道教法,这个可以说是在整个印度佛法弘传最圆满的教法。
无著菩萨把这样的教法传给了天亲菩萨,天亲菩萨就依止这样的教法造了五百部的大乘唯识的论典。这当中最完整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唯识三十颂》。因为《三十颂》是天亲菩萨临灭度前一年,最晚年的时候的作品。也可以说他的思想最成熟的时候,写出的一个整个唯识的理论、修行方法和次第,最完整的一个唯识的论典。因此我们可以说,透过对《唯识三十颂》的研究,它能够引导我们看到生命的真实相,也能够引导我们返妄归真,离苦得乐。我们就是依止这样的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宗旨,愿意来学习这个《三十颂》的教法。这以上是说明我们研究三十颂的宗旨。
好,正式打开我们的本子,《唯识三十颂直解》。我们看下面的小注,天亲菩萨造,这个是印度唯识宗的第三代祖师,天亲菩萨所造的。天亲菩萨的传记,我们前面讲《百法》讲过,就不再重复。玄奘三藏译,中国的玄奘大师把它翻成中文,这个我们也讲过了。明末蕅益大师的注解。这个是说明造论者、翻译者和注解者。
我们看本文,将示此颂,大科分三,我们把这个《三十颂》的颂文分成三大科。甲一、解释题目。首先我们解释本颂的题目。甲二、随文释义。第二科是一个正宗分,解释颂文的其中的义理。这当中分成三科:乙一、明唯识相;乙二、明唯识性;乙三、明唯识的行位。这个唯识的相是约世俗谛来说,唯识性是约胜义谛来说。从唯识的性相,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些法非空、非有的相貌。
唯识相,我们到了本文会说明,它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所变相,所变现的万法的相貌;其次另外一个是能变相,能变现的八识的相貌。这个唯识相,论主是以所变相和能变相来各自发挥,这两个都是属于世俗谛。唯识性,就是唯识的真实性,是我空和法空的真如,这个是胜义谛,是胜义谛的境界。
乙三、明唯识的行位,说明唯识的修行位次。我们从唯识相而悟入唯识性,所谓的“遣相证性”,从这个相貌的观察而悟入到二空真如理。这个时候有五个阶位,所谓的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这一段是说明整个唯识的修学位次,我们这个颂文就分成这三大科。
甲三、结示劝修。最后一个总结,跟大家互相勉励。
甲一、解释题目—《唯识三十颂》
我们先看甲一的解释题目。解释题目是“唯识三十颂”,我们分成两段,第一个先解释“唯识”这两个字,再解释“三十颂”。先看乙一、唯识。这以下根据《成唯识论》解释。
乙一、释唯识
“唯”遮境有,“识”拣心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
为什么安立这个“唯”字呢?这个“唯”就是唯独,说一切法唯独是心识所变现。为什么要强调“唯”这个字呢?因为遮境有,遮止境界是离开了这一念心而独立自主存在。换句话说是遮止心外的境界是真实有,这是遮止有心外的境界可得,所以安立一个“唯”,就是唯独只有心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