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三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4 / 14)

作者:妙音0 最后更新:2025/7/3 17:59:38
        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也提出了这样类似的看法,印光大师先讲出一个譬喻,他说:你看毒蛇去喝水,这个水到了毒蛇瞋心的心中,它创造出毒液出来;牛也去喝水,牛有善良的心识,结果这个水到了牛的身体当中,转化成牛奶。为什么同样的水,到了牛的身心世界以后,转化成毒液,而到牛的身心世界,转成一个滋养众生的牛奶,关键点不在水的本身,而是那一念的心识有差别。

        这意思印光大师说了,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也布施,他也盖一个大庙,他也持八关斋戒,但是这样的善业,变成了魔王的果报;佛陀在无量劫当中也布施持戒,但是成就了万德庄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同样在修持一种法门,因为魔王的心识,他有贪染五欲的心,由这个贪染的心来引导所造的善业,善业全部都被染污了,变成了一种有漏的魔王的果报;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依止的是希求无上菩提的道心,依止这个道心的引导,他所作的善业,都趣向于无上菩提。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就是整个万法当中,是完全由心识来引导,所谓的法,是存在你的心中,同一个法,他表现在不同的心中,他产生的作用,就会有所不同,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道理。

        佛法在看这个生命,跟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是强调事情的结果,成败论英雄,佛法在看生命观,是强调他的过程。你这个人成败是一回事,他看你在因地的发心,点点滴滴,就是你这件事做完以后,你留在你心中的痕迹是什么,是一个善念的增长,或者是恶念的增长,事情的成败得失,不足以论。因为一切法的业,我们讲这个业,本来就是剎那剎那生灭的,你不管做什么,都是诸行无常。不管造善业、造恶业,重点是,你把这件事造完以后,你留在你心中的功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功能,这一点是最重要,重视这个过程。

        我过去也谈过一个观念,“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就是说,你做这件事情,成败这件事情,不能来判定你生命的得失,成败的因缘是牵涉到整个复杂的众生的共业,连佛陀都不能主宰,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要灭亡,在这个世间上消失掉,佛陀都没办法。但是就是你的因地的时候,你曾经用善良的心识,肯努力地把这件事去做完,而这样子,留在你心中的一种善良的痕迹,这种善业功能的增长,这才是真实可贵。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以这个偈颂,来引导我们去正确地观察生命的真相,“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是说这个道理,这样子,就把这个所变现的万法,汇归到一念的心识上去。好,我们再看:

        戊二、广释外难。

        前面是发明正义,这以下,就解释二乘跟外道对道理的问难,分三科:初释分别由何难。二、释生死由何难。三、释违经三性难。今初。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

        己一、释分别由何难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