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随念分别,它的所缘境是过去的。就是说,你曾经有接触过这个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境界,你现在假藉名言,在共相上加以回忆,那当然是一个念心所。比如说你念佛,现在这个佛号没有现前,那你自己去忆念你过去所能够忆持的佛号的身相,这个就是随念分别,当然这样子一定是假藉名言,名言的话当然是一个共相了。
三、计度分别——谓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不现前诸法,思构而分别之。(即“慧”心所)
这个计度分别,它也是有名言的,它当然是在广泛地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不现前的诸法而分别。我们的念头,心念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这个了境第一剎那是自性分别,不管第六意识,不管前五识,都是自性分别。到第二剎那的时候,第六意识开始变成了随念分别、计度分别,那就带名言了。所以自性分别是不带名言的,那随念分别跟计度分别都带名言。
一、自性分别───第八识、前五识、第七识、第六识
二、随念分别───第六识
三、计度分别───第七识、第六识
这样子我们看这个八识跟分别,了境为性相,这个前五识跟第八识,它只有自性分别。这个前五识跟第八识都不能够有名言的活动,前五识跟第八识都不能安立名言,所以只有自相分别。第七意识它有自性分别跟计度分别,第七意识因为它有慧心所。它十八个心所当中有一个慧,有一个抉择慧,当然这个慧是邪慧,是错误的智慧,不管错误、正确,它总是能够带动名言,所以它这个第七意识有计度分别。
第六意识有三种分别,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跟计度分别。我们刚开始去了别境界,多分来说都是前五识带动的,前五识看到前面一棵树,但是前五识它只有一剎那就过去了,如果第二剎那,第六意识不来支持前五识,那这个前五识就不能相续地活动。如果第一剎那的前五识过去以后,第六意识起来支助它,这个时候它就能够继续地去看这个树,但是它看这个树只有第一念看到这一个境界,第二念以后它只是活在心中的妄想,心中的名言,这个是共相。所以我们真正去了别境界的时间不多,大部份的时间都是活在心中的妄想。心中的名言的成分多了,就是自性的分别的时间短,大部份是随念、计度两种分别多。这个是讲到了境能变的一个情况。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
我们看这个第四科。前面的第一科,我们把它说明一下,这个科判解释一下:第一科是差别门,差别有六种,这是讲它的差别相。第二科,了境为性,这是讲体性门,内在的体性。第三科是讲行相门,外在的行相,所以了境为性相,是说明第三能变的一个总相,差别有六种是它的别相。我们再看第四科,第四科是讲三性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