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法师慈悲,和尚尼慈悲,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九面,十九面我们看讲义的地方: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我们前面讲到这个第三能变,就是这个了境能变。这个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在六尘的境界生起了别的功能。这个当中造了很多的善业,也造了很多的罪业,就是前面讲到第三能变这个染境的相貌。这以下“云何应知现起分位?”我们怎么知道这个第三能变它生起了别功能的一些分位,这个分位就是它的差别情况,就是它是什么情况生起了别性,什么情况不生起了别性,就是它的一个生起的因缘。前面是讲它生起的一个活动的相貌,这以下是它是怎么生起的。就是这个第六意识的了境能变是怎么有的,是讲这个它生起的因缘。看偈颂: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这个偈颂我们可以分三段来说明。依止根本识它等于是一个总说,把这个前六识生起因缘,先做一个拢总的说明。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这个是讲前五识生起的因缘。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这个讲第六意识生起的因缘。这个偈颂基本上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好,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明第三能变之后三门也。
这个第三能变蕅益大师是用九门来解释,前面的六门主要是说明第三能变的一个活动相貌,这个后三门它是交待这个第三能变它生起的因缘,所以就是后面的三门七、八、九。先看第七门,第七门叫共依门,共同依止的,就是整个前六识它所生起的一个依止处:
七、云“依止根本识”者——谓前六转识,必以第八根本识之现行而为共依。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前六转识种子为各别亲依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