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5 / 10)

作者:妙音0 最后更新:2025/7/3 17:59:38
        这段文我们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个总标,“夫''万法唯识''”,万法唯识是整个唯识学所安立的一个宗旨。这个万法是所变现,这个唯识是说明能变现,这个万法是指整个十法界的色心诸法。在唯识学一般来说,它是把十法界分成两部分,第一个部份是属于六凡法界的这些杂染的法,第二个部份属于四圣法界的清净的法。所以我们讲万法,基本上在观察的时候就是两个法门,一个是杂染的,一个是清净的,分成这两部份来观察,这两个法它也不是上帝创造的,这是唯识,唯独是我们一念心识的念念的造作,所显现出来的。这样的宗旨,“虽驱乌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

        万法唯识的思想虽然表面上,七岁的沙弥他也能够做一些文字的理解,在我们一般人也可以说:“哎呀!这件事情就是你心中的分别嘛!这都是你的心理作用。”我们也可以讲出类似这样的概念,但是当我们要去深究其旨归,说是万法唯识,到底心识是如何的变现万法,这个真实的内涵,则耆宿尚多贸贸!就算是出家很久的老和尚,尚且是贸贸,就是眼目昏暗,也很难去了解这当中的一些深妙的道理。

        “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这个理由主要就是我们一般就是把这个文字上的理解,没有做深入的观察。我们凡夫的思想,一般来说,我们要没有经过这个止观的训练,我们内心跟这个法一接触,我们一直认为这个法是有独立体性。说我们看到水,我们就认为这个水它自己能够决定它的性质,这个水跟我的心没有关系,这个水它离开我们一念的心,它自己有它的一个主宰的体性,就是心外有法,但是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内心是一个人的内心,有善业的因缘,看到是水,但是恶鬼道的心,他有烦恼跟罪业的力量,他看到的水是看到火,可怕的火,这个天人的内心,他的善业比我们更强,他看到的水是一个琉璃地,放大光明的琉璃地,菩萨看到水是一个七宝庄严的地。

        换句话,水的自性它自己是不能决定的,它是由补特伽罗的内心的善业、恶业的强弱来安立它的体性。所以说这个是万法唯识的思想,就是我们一般很难去做出这样的理解,就是我们很难去训练内心往这个方向去观照,“有教无观”。

        应该怎么观照呢?这以下第二点是重点,我们怎么去随顺万法唯识的思想:“然''观心之法''——实不在于教外。”这个观心的法门,这个当然佛法是讲传承,这个观心,你一定是要先学习这个圣教量,不是说两个眼睛一闭,就能够观心了,就是要一些依教起观。

        “试观十卷论文——何处不明——''心外无法'',''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在整个《成唯识论》的十卷论文当中,处处的发明心外无法,它把一切法都汇归到现前一念的心识,所以即心所现的法,是我们的所观境,而能够决了万法是心所变现,这个就是一种智慧,这个智慧的观照,下一段是一个重点。

        “能观智起,则二执空,而真性现。”我们凡夫的这个无明的心情,我们向内执取我们一念的明了信心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说是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虽然我的相貌改变了,但是我那个内心当中的那个常一的我是不能变化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是一样的,向内执取有一个我;向外执着这个心外的法都是真实,就是这个我执跟法执,使令我们不能去看到了万法唯识的这个真理。所以这个唯识学它在修观,它是从破执,修这个我空观、法空观,向内破除我执,向外破除法执,使令这个真如理能够显现出来。

        第一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这个观心,这个唯识学它是把我们一念的心识,一个是属于妄想的心,一个是真如的心,这两部份。两部份它是要引导我们从妄想的心趣向于真如的心,这中间的关键点,就是你一开始是先修我空观,所以窥基大师的五重唯识观。他从最外面的遣虚存实观,乃至于到最后的遣相证性观,它是一个次第的,它是这个五个层次,一路是破执,一路修空观破进来,破到最后的时候,你看这一切的法就是完全都是心的作用,那种对立的心情就消灭掉了。

        你看那个禅宗的公案,说是六祖大师,就是五祖弘忍大师,他要找一个这个传法的弟子,要弟子们把自己的修学心得呈上来,这个神秀大师说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看得出来神秀大师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他说,我们的身是菩提树,菩提的功德要假藉色身来修行,我的心就像明镜台,但是我这个心,他经常有这个尘埃,所以我怎么办呢?经常用这个戒定慧的法门,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看得出这个神秀大师一个非常用功的、非常务实的一个修行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