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6 / 10)

作者:妙音0 最后更新:2025/7/3 17:59:38
        好,我们看第二面我们做一个说明。那么这一段的论文我们分成三段,先做一个前言。

        [夫万法唯识,虽驱乌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

        整个大乘的正见,就是从一个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的生命,包括凡夫的生命,也包括这些诸佛菩萨,这些圣人的生命。从大乘的角度是认为,这些生命的现象是由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有杂染的心识而显现的痛苦的果报,由清净的心识显现安乐的果报。那么这种观念即使是七岁的小沙弥,驱乌沙弥,他也能够说这一切唯心造嘛,他也能够从表面上的一些文字的粗显概念来说明,但是万法唯识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生命当中,是由很多的错综复杂的心识所构成,到底心识的相貌是什么?乃至于这些年高德重的老和尚都很难完全的理解。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

        我们很少去做一些正确的学习跟正确的观照。我们一般人的心识,假设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生命现象有两个相貌:一个是心,一个是境,这个生命就是心跟境的相互作用,一个心去造作去跟境界接触,那么在这个境界造作,这个境界造作完了,再换另外一个境界造作。我们一般人的心情会把重点放在外境,所谓的心随境转。就是我们一般人如果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我们的心是向外追求的,向外攀缘,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流转无量劫以来,我们从生命当中就很难得到生命的教训跟经验,我们流转到现在还是颠颠倒倒的,就是我们没有做一个回光返照的功夫,这就是所谓的有教无观,只是从文字上的理解教法,而没有从这个教法当中来观察我们明了分别的这念心识。这个地方等于是蕅益大师先标出教跟观这两个互相配合的重要。

        [然观心之法,实不在于教外。]

        那么当然你要去观你的心,你一定要有教法的指导,所谓的一种清净的传承,不是说你两个眼睛一闭,你就能够观照心的,你这样子会错认消息。观心法门一定要依止教,依教起观,所以说:

        [试观十卷论文,何处不明心外无法,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智乎?]

        在整个《成唯识论》的十卷论文当中,它的观念都是讲心外无法,就是一切的法都是心所现的影相。所以说从一个观心的角度来说,你的所缘境是心所变现,能观的智也是这念心。从唯识学上是说我们的生命是自变自缘,你自己的心变现一个影相,然后你在你自己的心中的影相里面活动攀缘。

        第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