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
既然生命是无我的,是由心识的刹那刹那的作用所变现,所以了解心识就变成是一个关键,你要了解心识,才能够控制心识,才能够去改造生命。了解心识在本论当中先提到第八识,初能变。这个初能变相在古德的注解当中分成两大段,从初阿赖耶识到恒转如瀑流。这个是讲到凡夫的杂染的心识的相貌,在有漏位是这个相貌。最后一段话阿罗汉位捨,这个是圣人的无漏的心识,你等到成就圣位的时候,你这个第八识是什么相貌?阿罗汉位捨。这有两段。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以十二门,释初能变识之相也。
蕅益大师根据《成唯识论》把这个偈颂分成十二科(十二门)。十二门我们先讲三相,前面的三个,一名阿赖耶、二名异熟识、三名一切种识,先讲这三个。
阿赖耶识是自相门,它等于是一个总说,异熟识是果相门,约着果相来说。它变现果报来说叫异熟识。那么这个一切种识是约因相,它因地能够去保存种子,这方面安立做一切种识。所以当我们以后讲到第八识,我们就知道第八识有三种功能、三种名称,第一个阿赖耶、第二个异熟识、第三个一切种识。这个是本论当中讲出它有三个名称,三个名称当然是扮演三种不同的角色了。
比如说海公长老,海公长老是一个自体,但是他有三种功能,比如说他也是院长,就着他是佛学院的领导者,安立做院长,我们也可以说海公是个方丈,他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方丈,他是常住的住持。我们有一个说海公是老法师,他会演说佛法,安立做法师。同样是一个海公,因为他扮演三种不同的功能,就三种不同的名称,他是方丈、是院长、是法师。
第八识亦复如是,它在我们生命当中扮演了三种不同的角色,它有它的自相,果相、因相,所以就是阿赖耶、异熟、和一切种识名称的安立。关于这一点,我们先看补充讲表,先解释一下,因为蕅益大师的注解太略,可能大家不容易了解。我们根据《成唯识论》先做一个补充了,看附表三。
附表三——第八识之三相差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