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成熟位,方得无漏实智现前,又即此无漏实智,数数勤修,然后四烦恼种,方得永断。
慢慢慢慢地,至成熟位,方得无漏实智现前。突然间有一天,一念的相应,无漏的真实智慧现前,光明出现,那是离一切的名言分别。如如智契入如如理,能观的智慧跟所观的真理不二,心中的名言、心中的分别完全停下来。就是见道位了,我们讲见道位。那么见道位再继续用功,以这个无漏的实智数数地勤修,然后俱生的四烦恼种子,再慢慢慢慢永远地断除。
这个是说明,前面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带相观空,依止大乘的教理如实观察,不是刚开始就不落分别,不是这样子。你刚开始要去分别法义,从法义给我们的引导,这个道路,这个法就是开出一条道路,你根据这个道路慢慢地走,慢慢走,走到最后的时候这道路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但是你刚开始要依止道路。这个是说明它的次第。
最后的总结。今人辄谈六度万行,而于破执法门,曾不究心,求出轮回,不亦难乎?!
——《观心法要》——
我们现在有些人一初学就“辄”,每每就谈到广度众生,建立佛法;但是对于内心的破执,我执法执,对于无始劫来它控制我们的这个魔,这件事情不在乎,曾不究心,不再向内心上去修行。那么这样子,求出轮回,不亦难乎?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发了无上菩提心,你不要一开始就去度众生,先不要这样。因为你内心当中有这个我,有这个我就会产生四个根本烦恼——爱见痴慢,爱着这个我,执著这个我是真实的,把自己高举。以这个我来推动一切的善业,我看这样的善业是很有限的,很有限很有限。因为你爱着这个我,你有自私的心理,很难推动布施、持戒,这各式各样的善法,很难的,会很多很多的障碍的,而且这过程当中会造罪业。
佛陀的意思,你刚开始应该要用我空的智慧,先把这个虚妄的我给消灭掉,至少把它对治,“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然后再广度众生。应该是这样的次第,先从假入空,再从空出假。
这个事情是这样,就是说如果我们刚开始出家,能够把什么是“我”?什么是“无我”?这样的道理在寂静的心当中,能够有一点深刻的体会,当然烦恼还是活动。但是你内心当中对于“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道理有一点理解以后,有一点深刻的理解以后,你虽然慢慢慢慢度众生,但是你在前面有基础,你度众生过程当中你还会不断地进步,历事练心,因为你前面已经建立了基础。
如果你刚开始都没有基础,什么是“我”都不知道,你以后很难进步。因为你没有在寂静的心当中去建立这样的正见,你一开始就去境界里面去历练,完全活在自我当中都不知道,就会造很多罪业,求升反堕,宁不警哉?是这样子的。蕅益大师就是说,我们一开始要先破执,然后再去广度众生,应该是这样子。
这个是把第七意识的一个伏断的方法和位次,我们把它用蕅益大师的《观心法要》做一个总结。那么大家有没有问题?关于这一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