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
陈光良研究起‘华夏糖业’起来,除了查阅各种资料外,他还请教了原‘国民制糖公司’的股东虞洽卿、方椒伯、张元济等人。
‘国民制糖公司’是1924年在沪市成立的制糖厂,当时总投资超过240万大洋,但最终仅过两年时间,便在国外制糖企业的围攻、以及众多股东的不合等多种原因下,轰然倒塌。
其中‘核心创始人’马玉山也宣告破产,他再赴南洋试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他奔波于内地、海外筹措资金,不幸1929年10月病逝途中。马玉山事业的失败,恐怕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哀,实是中国民族实业的悲哀。
总结出‘国民制糖公司’失败的原因后,陈光良来到东方报社。
他直接来到自己的办公室,提起笔便开始写起来:
《华夏糖业的何去何从》:
“1929年,洋糖入超总金额1亿大洋,占岁入13%。1930年,世界经济大萧条,洋塘以倾销的方式,继续加大输入华夏糖业该何去何从?”
“工业生产白糖有三个优点:1、榨出糖汁高达92%。2、以二氧化硫熏制漂白,砂糖如雪。3、结晶时间只有2到4天。”
“如今,是危机也是机遇。”
“要想和洋塘竞争,华夏糖业需要做到三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