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蘅窗回道:“周边城市的作坊”
陈光良这时候则信心十足的说道:“别看我们才铺开三十多天时间,但其实我们已经在沪市的主要需求区域,形成一个个销售网络(分厂、网点),更何况广告也已经打的够响亮,不用担心他们。再说能生产是一回事,批量生产又是一回事,蘅窗公无需担忧。”
谢蘅窗这才舒心的说道:“你这样一说,倒是让我放心不少。”
陈光良接下来又说了一句:“蘅窗公,我想将‘蜂窝煤’技术在报纸上公开,就以捷瑞煤球厂的名义。”
谢蘅窗马上放下的心,又紧张起来,他说道:“公开,岂不是到时候小作坊到处都是,毕竟我们的生产工艺就是手工的,没有什么机器。”
“不公开又能如何,该别人知道的,人家花点功夫就知道。与其如此,还不如主动讲出来,为捷瑞煤球搏一搏好名声,特别是全国可以效仿,也算是做的好事。”
左右不过是投资二十万的小生意,对陈光良和谢蘅窗来说,其实都不算多大的生意。
“也不是不行!就像你说的,技术都已经泄露,还看得那么重做什么。另外一方面,以我们目前积累的用户,已经占据沪市的相当份额,这个工厂赚钱已经不是问题了!”
最终,谢蘅窗还是欣然答应。
毕竟到了他们这个财富地步,‘爱国之心’基本是人人具备的,特别是特殊的时代造成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