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6章 知人知面不知心 (1 / 9)

作者:任猪飞 最后更新:2025/7/3 8:54:58
        苏州河的南畔,麦根路(后世的靖安区泰兴路)。

        陈光良和谢蘅窗两人,正在一幅占地二十亩的地皮上视察工作,这里将是‘捷瑞煤球’的工厂。

        这家工厂两人各投资二十万大洋,各占股权50%,专门从事‘煤球’生意。

        之所以建在苏州河的南畔,那是方便煤球运往沪市及周边的各个城市。

        “陈老板,我们现在已经委托其它工厂,生产出第一批1000套‘煤球炉’、‘火剪’,和五十把‘煤球捣’,蜂窝煤球的材料也已经运抵这里。”谢蘅窗用略带激动的语气说道。

        为什么会激动呢?

        自从1926年,刘鸿生邀请几个同业,发起‘中华煤球厂’,采取机器制作与烘干,而且原材料是使用的价格低廉白煤粉屑。一经上市,很快垄断沪市的民用煤球生意。

        因为白煤屑虽然次,但作为燃料,还是完全可以的。而市民自己去购买,费工费时不说,而且还非常繁琐,场地更是成为问题,故现成的煤球市场非常的好。

        待积累相当的财富后,刘鸿生担心竞争对手出现,于是而在去年(1929)成立第二煤球车,专门生产质量更好的黑煤球。不但质量好,而且还改变了外观,便于用户使用,在市场人士拔得头筹。

        但如今。

        ‘蜂窝煤球’的出现,刘鸿生的煤炭厂所有优势都已经荡然无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