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之所以进入这一行,是看重未来的机会,以及让黄包车行生意能得到延伸。
梁孟起说道:“增加三部新车,我们已经有首付款,这样一来就迎刃而解。”
这样一来,相当于五部新车和五部旧车,已经算是一家中等的出租车行了。很多出租车行,都在十辆车以下,甚至五辆车以下,照样经营着绘声绘色。
陈光良稍作思考,就说道:“可行,增加三辆车,明年就好经营不少,晚点我们去中央车行谈谈!”
“好的”
何向东也趁机说道:“其实,比起外商的云飞、泰来公司,我们华资出租车企业的成本也高,主要体现在汽油我们购买的价格比他们高,维修费和零部件也比他们要贵。经营出租车企业,还是要比经营黄包车行难的多。”
陈光良则自信道:“凡事都不能看眼前,二三十年前,黄包车行也不是外资垄断么,后来还不是被我们华资赶走。同理,出租车行业也有可能在三十年代迎来变革,所以我们信心还是要有的。”
“老板说的是,信心很重要!”
在一战前,经营黄包车行的基本都是洋人。
一战来临,很多车行老板就把生意转给华人,再加上华人也在这个行业攻城略地,到了二十年代就基本都是华人在经营黄包车行了。
在陈光良看来,出租车行业的‘汽油’是硬伤,其它应该都还好,如果全部购入新车的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