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雁宾也忍不住点点头,说道:“有些门道,只是时事新闻的素材,可不好获得,成本很高。”
陈光良没有回答,他调查过,时事新闻是可以买到的,而且是从《新闻报》、《申报》这样的大报手里,从某些高层手里买下,毕竟这个年代时事新闻又不需要图片证据什么的,就是口述一段都行,所以这种‘挖墙脚’是行得通的。
这个年代真正的‘招牌’,是名家的文评,这是很重要的报纸新闻来源。
杜月笙这时候笑道:“好啦,我们今天是来参加你洪雁宾的《商报》开业,其它之后再说!”
“是,杜先生”
此时的杜月笙,已经记下陈光良这个人,心里想着,如果这个年轻人真要办报,他一定要参股。
本来,他就喜欢参股报纸。
另外一边,陈光良又何尝不是想得到杜月笙的‘赏识’——参股他的报纸,倒不是为了攀上杜月笙,而是让这家报纸多一层身份,多一个顶雷的。
陈光良办报的意图是有两个:第一,提高自己的身份;第二,以后在商业活动时,报纸可以成为一个助力。
参观结束后,陈光良便告辞,他手中有今天的《商报》,看了又看,没有什么奇特的之处。
主要是关于商业新闻的水平和数量,实在是都不行,他都看不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