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6章 地产新贵 (5 / 8)

作者:任猪飞 最后更新:2025/7/3 8:54:58
        两人聊得很尽兴,期间朱广生还谈及陈光良的婚事,打趣要不要做媒。

        陈光良笑着摇摇头,他对这个事情不是很急,有些相信缘分。

        更何况,要娶就要娶家世好的,填补一下他的社会地位。

        当然这样一来,陈光良自身就得晋升快一点。

        如果他仅是车行老板,肯定三五年都不会出头,哪怕成为顾竹轩那样的车行老板,那些豪门贵族也未必看得上。

        但如果他成为‘地产新贵’,无疑是给身份镀了层金,社会地位不言而喻。

        此时的沪市,想成为‘地产大亨’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已经被五大类人瓜分殆尽。

        第一类:洋行或洋人。‘蹩脚’沙逊、哈同、雷士德是在近代沪市地产界中最为知名的三位外籍地产商。其中沙逊洋行占沪市超过高层建筑的近三分之一,哈同则占南鲸东路的40%土地和物业,雷士德仅次于沙逊、哈同的地产大亨,不过1926年死后将所有资产全部成立一支‘慈善基金’,并主要用于支持与推进沪市文化教育医疗慈善等事业的发展,其中以仁济医院,雷士德工学院(现东长治路505号)、雷士德医学院(现北平西路1320号)三项最为知名,诸如黄包车夫这样的“弱势群体”也曾受到过该基金会的帮助。

        第二类:洋行买办(华人)。如:程谨轩、周莲塘、虞洽卿、贝润生、郑伯昭、陈炳谦、应子云等。他们是近代沪市地产业中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财富都在数千万银子之巨。

        第三类:大官僚。他们主要依靠自己手中的权势在寻觅到时机后购置地产,如:晚清时期的李鸿章、盛宣怀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孔祥熙。李和盛的后人,都在沪市坐拥大量的财阀,盛怀宣当年死后,仅一个儿子就分到200万的资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