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河之前也不是没看到这个问题,只是原本按照他的计划,有些事情是打算准备从83年才开始做的,那时候港岛低价暴跌,方便拿地。
只是没想到,现在他竟然提前跟李加诚对上了,这只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
不过有一点包钰刚其实说错了,往后的港岛,很难用实业去做家族核心了,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它的定位变了。
六七十年代的港岛,是以实业为主的,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到处是工厂,甚至专门衍生出工业大厦这种特殊的建筑大楼。
但是从八十年代以后,李长河很清楚,港岛的实业没有市场了,因为大陆开放了。
对比那边更便宜的人力和土地资源,港岛的实体产业都会被大陆吸纳进去,这边再也没有了实业的土壤。
更重要的是,等大陆改开之后,港岛这个地方会成为东西碰撞的桥梁,这里面既有政治影响,也有经济互助。
比如说它的金融,它的贸易。
金融上,它会成为海外资金进入大陆的桥头堡,是东西方资金转移的中转站。
而在贸易上,李长河很清楚,伴随着港岛的港币锚定美元之后,港岛这个地方,本质上变成了一个美元消费区。
所以在十年以后,它会获得米国认定的独立关税区,也就是说,港岛的关税到时候是单独作为一个地区协定的,而由此获得了“最惠国待遇”的地位,并把它列为出口管制分类中的B组,即较少限制的国家与地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