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时候国家也没有私企,还没有提出私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是李长河面临的尴尬的地方,想在经济方面有所发挥,私有经济不允许。
八十年代的成功的商人,基本上都是在改革中进行投机和后来的国企改制上面发家的。
这种事情李长河并不想去做,毕竟他搞经济又不是单纯为了钱。
而国企政策方向,他又很难用前世的经验去引导。
因为整个国家的决策不会因为你一人之言去做尝试。
说白了,他表现得再天才,也只是个年轻人而已,就算写出了准确的方向,有几个会信和认可的?
再说,每一个政策的落地牵扯到太多人的利益,不是你说的准就一定对,有些事情,对的答案不一定是最优的答案。
况且改开的前十年,国家整体都在以引进技术和设备为主,为各种产业做基础布局,相当于盖房子打地基。
也因此这十年,李长河如果想有所发展,从想在房子内部做改动是很难的。
最好的方向,还是从外部,比如说多搞钱,买更好的材料打更深的地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