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77年,未来能跟《人民文学》杂志争锋的《当代》《收获》《花城》这些都还没出来呢。
《人民文学》如今每一期的发行量都在大幅度增加,八十年代的时候李长河记得这种巅峰文学杂志一个月能出近两百万份。
现在肯定没那么多,但是就算打个对折的对折,那也得是五十万份起步。
李长河的《知青》这篇稿子,就相当于是这个年代的顶流爆款,作为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又用了后世调动情绪的写法,写进了很多知青的心坎里。
偏偏这个年代能看到《人民文学》的知青,又算是当下最有消费力的群体。
就像海文那种,有固定工资和工作,又是单身一个人。
年轻,有钱,热爱文学,内心急需精神引导。
所以,才出现了这种疯狂“打赏”的情况。
但是这种数据,大概率是不可重复出现的,其他的作者恐怕也很难重现。
只能说因缘巧合造就了李长河这篇稿子的火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