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决有无的问题。如果可以搞出来,40毫米狙击榴弹的战斗部也可以装这东西,以此来提升威力……”
谢威觉得,一开始得按照需求解决有无问题,然后再去考虑如何降低成本。
军事领域,在研究时候就因为成本太高就放弃使用威力更大、更先进的技术,显然是不合适的。
战争模式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生巨大变化,从后世过来的谢威很清楚未来百年内,基本上都不可能出现一直反对建造航母的苏联国防部长认为的核战争。
在乌斯季诺夫看来,苏联是要做好打核战争准备的,核战争爆发后,工业能力、经济实力都会严重下降,这时候就需要以较低生产条件能生产出来的高可靠性高杀伤性的武器装备。
于是乎,苏联就出现了可以当一次性消耗品使用的米格-23,不锈钢壳体里装一台发动机的3马赫米格-25;最大限度保留超强火力、降低防护跟生产成本,“一炮死”的T-72坦克等等……
苏联军方这样的想法,也影响到了国内。
很多部队的将军们也是这样认为,觉得武器装备只要威力足够,造价低廉,能大规模装备就行了。
全世界最庞大的炮兵规模,就很能说明问题。
部队的领导干部这样想,谢威是可以理解的。
他没想到,连翟鑫国都受到了影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