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米尔斯方程的存在性难题,核心在于其解空间是无限维的,想象你要用一根无限长的线,在四维时空中绣出一幅永不打结的图案——线头的每一次微小颤动都可能让整幅图案崩溃,传统数学工具例如微扰展开或有限元逼近,就像用镊子试图整理这团乱麻,但总在无限维的复杂性前败下阵来……”
简单介绍了规范拓扑编织术的基本概念后,陈辉开始引入具体的例子来讲解。
陈辉当然知道这么多人进来这座报告厅的目的,他们或许对他创造的新工具感兴趣,但那也是在这个新工具证明了自己价值的情况下。
并且今天来这里的也不止是数学研究者,还有很多得到消息的学生和游客,和不少媒体人。
他们可不是奔着什么新工具来的,他们就是来见证那个千禧年难题被证明的历史时刻的。
所以陈辉尽可能的讲得简单,甚至引用了一些并不那么准确,但足够生动的比喻,想让这些非数学专业的观众们也能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不削弱学术性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毕竟还是一场学术报告,而不是科普讲座,他还会为传播自己的学术做一定努力,至于其他人能不能听懂,那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事情了。
会场内的听众们听得很认真,也很专注。
哪怕是那些媒体人,也都沉浸在了陈辉的讲述中,在加入了生动的比喻后,似乎这个专业的学术问题也变得有趣起来,他们也听过不少科普讲座,但能够将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讲得让他们感觉自己也能听懂的,是非常少见的。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非数学专业的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数学专业的学者们却普遍皱着眉头,对于探究比喻背后原理的他们来说,他们也并不能听懂所有东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