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王一方院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2000亿(约三百亿美元)的建造成本,却不是华夏能够承受的,甚至大概率还会随着建造进程严重超预算,比如当年米国超导超级对撞机SSC,预算从30亿美元飙升到80亿美元,最后成本失控被叫停。
并且即便真的控制好预算,建成了,每年的维护费同样是个天文数字,比如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耗资100亿美元,年维护费用就高达17亿。
并且,华夏目前的在高能物理上的底蕴,远不如西方,甚至一些关键技术也依赖西方,若真建成,很难说会不会为他人作嫁衣。
想必这也是国际上许多物理学家支持王一方院士,希望华夏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的原因。
以华夏如今的处境,还没到能够挥霍2000亿科研经费的地步,高能物理研究的确意义重大,但短时间内对华夏的帮助是有限的。
这些钱如果投入到其他更靠近眼前的研究上,比如芯片,比如新能源……能出多少成果,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很难估量。
当年的事情谁对谁错已经没有意义,但至少梁子已经结下,或许争论一开始只是道不同,是路线之争,可一旦真的打起来,就不再讲那么多道义了,变成了你死我活。
杨振宁的头衔已经太多,也正是因此,当年决策者才会重视他的意见,最终叫停了那个对他们高能所意义重大的项目。
但即便是现在,他们依旧没有放弃,他们依旧在不停的提出新的方案,削减预算,提出分阶段建设等等。
温亮可不想在这个时候看到杨-米尔斯方程变成杨-米尔斯定理,让杨振宁的皇冠上再增添一颗明珠,那到时候他的威望,在华夏学术圈还有谁能相抗?
到时候他们苦苦谋划了近十年的事业,岂不是又要被一言否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