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年开始,东圩港中学的高中部就没有了高一,不再招生。
这事儿是挑不出刺来的,原因就在于多个传统乡镇中学,都已经裁撤了高中部,以张大安原先读书的五港中学为例,两年前高中部就不再招生,今年高三就是最后一届高考生。
东圩港中学的进度就是最晚的,原因倒也不是张叔叔面子大,其实跟打报告那些家伙们提到的情况一样,那就是:常年招生数量稀少,教学设施残破,师资力量薄弱。
社会是讲公平的,尤其是教育上,即便有人更公平,但不妨碍整体上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否则“希望工程”就不会诞生,甚至都不会有高考。
当初东圩港中学排最后一批裁撤高中部,就是为了照顾沿江农村地区家庭,否则在本就不发达的交通条件上,指望所有乡下小孩都跑个十几公里甚至二十几公里上中学,那是不切实际的事情。
再有就是即便学校住宿吃饭有补贴,可终究多少还是要掏点儿。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早几年工资连四百块都没有,一百来块两百来块比比皆是,力工帮忙一整天才三十块钱,做死了也没几个大钱给小孩在学校里猛猛干饭,更遑论找个地方住还要给钱。
所以,乡下中学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公平,接受教育权利上的公平。
只不过时代在变化,基本建设水平在提高,基础教育规模也在扩大,优化教育配置是合理的事情。
至少在4696年的当下,沙洲市的农村娃,搞一辆自己的自行车,甭管新旧美丑,至少是能做到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