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过三巡,酒桌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话题从美食,聊到了文学,特别是寻根文学。
郑义问出了一个在场所有人都想问的问题,这个“寻根文学”到底是怎么琢磨出来的?
方言道:“这个渊源,恐怕要追溯到汪老了。”
焦祖尧、柯云路、郑义等人很是错愕,又是汪老?寻根文学还能跟汪曾其有关?
“其实这个寻根文学,植根于民族地域文化,但一开始并不叫民族文学,或者地域文学。”
方言道:“而是叫民俗风情,这个提法,就来自于汪老的《受戒》。”
“慢着,慢着。”
包括焦祖尧在内,桌上的杂志编辑、评论家们放下筷子,不约而同地拿出纸笔,做起笔记。
“汪老师从丛文先生,丛文先生当年就是以批讴歌湘西山民淳朴自然的作品震撼了文坛。”
“所以,在汪老的作品中,也是多写化外之民和乡土风情,包含情淳意朴的韵味,常常可以在这种地域文化的绚丽多彩和文学创作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处,洞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元丰富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