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棣隐约觉得跑题了,这跟文坛目前最焦点的话题,文学路线之争有什么关系?
方言解释道:“文学是什么?文学是运用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的反映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作家的心灵世界,就要靠教育来养成。我们这一代人,不管你承认与否,都受到很多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它是你怎么都无法丢掉的,必然会在作品中流露出来。”
“我们可以努力摆脱,弃旧扬新!”
臧棣觉得当代文学的进步速度,同接受西方文化,向西方文学流派学习的程度是同步的。
“为什么要摆脱?”
方言道:“华夏作家写的根基在汉字,每个汉字都汇集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文学形式上我们可以学习西方,但文化内核为什么不能保持民族性呢?华夏有太多的创作题材,那是一个大宝库,随便翻出来都能推陈出新。”
众人还在思索,白若雪却突然高兴大叫:“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你明白什么了?”臧棣诧异不已。
“文学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思想上要进步,但表现形式却可以循旧,我们从小所接触传统文化,是完全可以拿来用的,包括那些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这样既有利于表达,也方便读者接受。”
白若雪语气里透着兴奋。
一个湘南的学生回复道:“就是,我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了,我从小生长于湘南,那里才是我的精神家园,我为什么要模仿别人?我可以写自己熟悉的故事啊!就像丛文先生的《边城》,方老师的《那山那人那狗》,古老师的《芙蓉镇》,这些都是属于湘西特有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