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在香江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叫《半斤八两》,里面的主题曲让我印象深刻。”
方言用粤语唱了起来:“我哋呢班打工仔,通街走籴直头系坏肠胃(我们这些打工仔,满街奔跑很容易会伤肠胃)。”
“揾个些少到月底点够使,奀过鬼(挣一点点钱到月底怎么够花,比鬼还穷)。”
“……”
“一生一世为钱币做奴隶。”
“嗰种辛苦折堕讲出吓鬼,死畀你睇(那种辛苦落魄说出来能吓到鬼,死给你看)。”
听着许关杰的打工人之歌,林贤治不由一怔:“香江早就有打工文化了?”
“不仅是流行音乐,电影和文学里都有。”
方言道:“徐导在路上跟我讲过,在《黄飞鸿》之前,新艺城一直想让他拍一部打工题材的电影,叫《打工皇帝》。”然后笑了笑,“你们现在还觉得打工不能成为一种文学吗?”
范汉生细细一想,的确如此。
内地的打工文学就是从香江制衣产业内迁所带来的,随着“三来一补”的企业越来越多,这种打工文学的创作肯定会越来越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