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缅说出了大家都想说的问题。
白若雪简单地说了来龙去脉,“他觉得诗歌的发展应该是多元化的,就像唐诗一样,李白是豪迈奔放,杜甫是淳朴厚重,杜牧是婉约清丽,李贺的是辞采瑰丽,但也有白居易这种通俗易懂的诗,能够让一个字都不认识的老婆婆都能听懂,而且能听出里面的好。”
“这个理念非常对!”
谢缅点头,“只有旧体诗、近体诗,或者只有朦胧诗,又怎么称得上百花齐放呢?”
“‘口语化’这个名称,就像这种诗体风格一样,让人易懂。”
“我支持这个‘口语化’!口语化又不是现在才有,难道《咏鹅》不是口语?可没有人不喜欢,难道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是口语?”
“将华夏传统诗歌的节律美和现代新诗的口语化统一起来,这或许会是华夏新诗的一种方向。”
“没错,既然我们能支持争议不断的朦胧诗,为什么要反对口语化呢?”
在支持口语诗的声浪里,也有不赞成的声音,意见出奇的一致。
这种口语化的诗真的也能叫诗吗?
“口语化的诗其实没有错,重点不在‘口语’,而是‘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