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3.0版本的研发进入攻坚期时,一个来自国际太空站的紧急通报打破了实验室的平静——一群伪装成宇航员的****劫持了空间站的生命维持模块,要挟地面交出"星际航行燃料配方",否则将释放模块内的有害气体。更棘手的是,空间站内还滞留着3名平民科研人员,他们的氧气储备仅剩72小时。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反恐'',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王玲站在全息星图前,指尖划过国际空间站的三维模型,"微重力环境、真空隔绝、太阳风活动周期......所有参数都是系统数据库的空白区。"
林薇调出空间站的结构图纸,眉头紧锁:"生命维持模块与主舱段通过密封舱连接,那里是唯一的通道,但****在连接处安装了炸药。常规突入方案会引发连锁爆炸,整个空间站都可能解体。"
陈凯的团队连夜启动"地外智慧适配"程序,将系统3.0的"元智慧"模块与《考工记》"审曲面势"的造物理念深度融合。"古代工匠造舟船时,会根据水流、风向设计船型,太空环境虽陌生,但''顺势而为''的底层逻辑相通。"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我们可以借鉴''凭虚御风''的思想,让突入小组借助空间站的自转离心力,从废弃的货运舱接口进入——那里虽已关闭十年,但结构强度仍能承受微重力下的人员通行。"
赵阳的极端环境适应组则在模拟舱内反复测试:"微重力下,传统枪械的后坐力会导致身体失控,格斗技巧也需重新设计。我们从武术中的''借力打力''原理出发,开发了''零重力擒拿术'',通过推、拉、旋的力道组合,在不产生剧烈反作用力的情况下制服目标。"
行动方案最终确定时,距离氧气耗尽仅剩4时。搭载着突入小组的航天飞机升空时,实验室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空间站的内部画面——****正通过监控查看各舱段情况,他们显然没料到会有人从废弃接口突入。
"还有30秒抵达对接点。"指挥中心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带着金属摩擦般的质感。陈凯紧盯屏幕,系统3.0正在快速计算太阳风粒子流的间隙:"等太阳风强度降至安全值的瞬间切入,能避开监控盲区的红外探测。"
突入小组成功进入废弃货运舱时,厚厚的灰尘在微重力环境中悬浮成星云状。队员们按照系统规划的路线,像游鱼般在狭窄的通道中滑行,身上的特制铠甲反射着应急灯的冷光。这副铠甲借鉴了古代"鱼鳞甲"的层叠结构,既轻便又能抵御微小陨石撞击,关节处的设计则融合了"锁子甲"的灵活性,确保在失重状态下能自由屈伸。
接近生命维持模块时,系统突然发出警报:"检测到炸药引线的微弱电流!"****似乎察觉到异常,正准备引爆。千钧一发之际,AI调出空间站的能源分布图,建议道:"用激光暂时切断该区域的电力供应,引线会因断电失效!"
激光束精准命中电缆接口的瞬间,突入小组如离弦之箭冲进模块。微重力环境下,双方的动作都带着诡异的迟缓,队员们却借着旋转身体的离心力,用"零重力擒拿术"快速制服了敌人——一人抓住****的手臂顺势旋转,另一人从侧面用特制束缚带缠绕其腰身,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没有多余的力道浪费。
当解救出平民科研人员,将他们护送到安全舱段时,其中一位老教授看着队员们铠甲上的纹路,突然说:"这花纹像极了宋代的''步人甲'',没想到千年前的防护智慧,能在太空里派上用场。"
行动成功的消息传回地面时,实验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王玲看着屏幕上队员们与科研人员拥抱的画面,眼眶有些湿润:"古人说''道在器中'',原来智慧真的能跨越时空,甚至突破大气层的限制。"
系统3.0的"地外反恐模块"就此定型,但团队并未停下脚步。赵阳在分析行动数据时发现,****劫持空间站的手法,与19世纪海盗劫持蒸汽船的策略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控制关键设施(蒸汽机房/生命维持模块)、要挟核心利益(黄金/燃料配方)。"这说明恐怖主义的本质从未变过,变的只是载体。"他在报告中写道,"因此,对抗他们的智慧也无需从零开始,只需在历史的星河中找到对应的坐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