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13古智新用:反恐战术的新突破 (1 / 2)

作者:七情本舞心 最后更新:2025/9/16 6:40:51
        113古智新用:反恐战术的新突破

        正月十五刚过,王玲小组就投入到“城市巷战侦查战术”的研发中。办公室的白板上贴满了古代巷战的史料截图,从《墨子·备城门》中“城上为爵穴,下堞三尺,广其外,五步一”的防御布局,到《纪效新书》里“巷战宜短兵相接,利用地形设伏”的战术记载,林薇用红笔圈出关键信息,旁边标注着现代城市街巷的特点:“古代巷战依托城墙、民宅,现代则是高楼、商铺、地下通道,地形更复杂,但‘借势设伏’的核心思路可以沿用。”

        赵阳带来了城市街巷模型,立体展示着十字路口、狭窄胡同、地下车库等典型场景。他指着模型中的胡同区域:“你看这里,宽度不足三米,两侧是居民楼,很适合借鉴‘狭路设伏’战术。古代用滚石、擂木阻拦敌人,咱们可以用智能障碍装置,比如可折叠路障、电磁干扰仪,既不影响日常通行,遇到紧急情况能快速部署。”陈凯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三维设计图:“我设计了‘巷战侦查机器人’,外形像小型行李箱,能自主导航,通过狭窄通道,搭载红外摄像头和声音传感器,还能释放微型无人机,侦查高处和拐角盲区,就像古代的‘斥候’,提前摸清敌人位置。”

        王玲摩挲着下巴,目光落在模型中的地下通道入口:“地下空间是薄弱点,古代没有类似场景,但‘明暗配合’的战术能用上。地面用机器人侦查,地下部署‘声波定位仪’,结合古代‘听声辨位’的方法,通过声音反射判断敌人数量和移动方向。”黑龙突然从窗台上飞起,落在模型旁,用喙轻啄胡同区域的模型建筑,像是在提醒什么。王玲笑了笑,顺着它的动作看去:“这里有个盲区,机器人和无人机都难以覆盖,得加个‘空中侦查点’。”赵阳立刻补充:“可以在居民楼阳台、商铺招牌处预设微型摄像头,平时作为普通监控,战时切换为加密传输模式,形成‘天地人’立体侦查网。”

        分工很快确定:林薇负责梳理古代巷战战术,提炼“设伏、侦查、突围”三大模块的可借鉴策略;赵阳搭建巷战模拟场景,设计障碍部署和人员战术训练方案;陈凯牵头研发侦查机器人、声波定位仪等设备,对接技术部门进行原型制作;王玲协调实战测试场地,联系城市管理部门获取重点区域街巷数据。

        林薇泡在图书馆古籍部,找到了明代《武备志》中记载的“巷战八法”,其中“诱敌入伏”“分兵突袭”“声东击西”三种战术让她眼前一亮。她结合现代反恐案例,整理出战术应用方案:“‘诱敌入伏’可以用假情报吸引敌人进入预设区域,比如通过广播制造‘人质被困某商铺’的假象,在周边部署埋伏;‘分兵突袭’针对分散的敌人,像古代‘小队穿插’一样,将队员分成三人小组,各自依托地形牵制敌人;‘声东击西’则用无人机在东侧制造噪音,吸引注意力,主力从西侧突围。”她还发现古代巷战重视“民力”,比如组织民众协助传递情报、设置障碍,于是在方案中加入“社区志愿侦查队”模块:“培训社区居民识别可疑人员和异常情况,利用日常活动传递情报,就像古代的‘乡兵’,成为专业队伍的补充。”

        赵阳在基地搭建了1:10的巷战模拟街区,用泡沫板制作高楼、商铺,还原真实街巷的复杂地形。他设计了三种训练场景:“基础侦查训练”让队员操控机器人和无人机,在模拟街区中寻找隐藏的“敌人”标记;“障碍部署训练”要求在三分钟内完成路障、干扰仪的布置,同时避开“平民”模拟点;“协同突围训练”则模拟队员被困胡同,运用“分兵突袭”战术突破包围。第一次训练中,队员们在狭窄胡同里遇到“敌人”伏击,一时陷入混乱。赵阳暂停训练,指着模拟场景:“古代巷战遇伏,会立刻收缩阵型,用盾牌形成防御圈,咱们可以用便携式防弹盾组成临时防御,同时用机器人从侧后方干扰敌人,这就是‘守中带攻’的思路。”调整战术后果然效果显著,队员们成功突围,耗时比之前缩短了一半。

        陈凯的研发团队遇到了难题:侦查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容易卡顿,微型无人机的续航时间不足。他翻阅林薇整理的古代“斥候”侦查记载,看到“斥候分批次侦查,交替返回汇报”的方法,突然有了灵感:“咱们可以让机器人和无人机组成‘侦查小队’,两台机器人配合一架无人机,一台在前探路,一台在后接应,无人机负责高空侦查,遇到障碍时交替绕行,就像古代斥候的‘梯次侦查’。”针对续航问题,他在机器人身上设计了可更换电池模块,像古代士兵携带备用箭矢一样,让队员能快速更换电池,延长侦查时间。经过多次调试,第一代巷战侦查设备终于完成,机器人能在狭窄通道中灵活转向,无人机续航达到40分钟,基本满足实战需求。

        王玲联系了城郊的废弃工业区,将其改造为实战测试场地,模拟繁华街区、老旧胡同、地下商城等多种场景。测试当天,队员们分为侦查组和突击组,侦查组操控设备摸清“敌人”位置和布防,突击组根据情报运用“诱敌入伏”战术,成功“抓获”所有模拟敌人。现场观摩的总部专家点头称赞:“你们把古代战术的灵活性和现代科技的精准性结合起来,解决了城市巷战‘侦查难、突围难’的痛点。”但专家也指出不足:“地下商城场景中,声波定位仪受回声影响,定位误差较大,需要优化。”

        陈凯立刻组织团队改进,他参考古代“地听”装置——埋在地下的陶瓮,通过声音放大判断敌人动向,在声波定位仪中加入“回声过滤算法”,筛选掉无效回声,只保留目标声音信号。二次测试时,定位误差缩小到0.5米以内,完全满足实战要求。与此同时,林薇培训的首批“社区志愿侦查队”在试点社区发挥了作用:一位志愿者发现小区里有陌生人员频繁进出闲置车库,用手机拍下照片上传到专用平台,警方通过巷战侦查设备进一步侦查,发现车库内藏有非法物品,成功捣毁了窝点。志愿者李阿姨在表彰会上说:“以前觉得反恐是专业人员的事,现在知道咱们普通人也能当‘眼线’,帮着守护家园。”

        六月,总部组织跨区域反恐演练,王玲小组的巷战侦查战术作为重点科目展示。演练场景设定为“某繁华街区发生恐怖袭击,敌人藏匿于老旧胡同,挟持人质”。赵阳带领队员快速部署智能障碍装置,封锁胡同两端;陈凯操控侦查机器人和无人机,很快摸清敌人位置和人质情况;王玲则指挥“社区志愿侦查队”在周边警戒,防止敌人逃脱。按照“诱敌入伏”战术,队员用广播制造“东侧通道有救援车辆”的假象,吸引敌人注意力,同时突击组从西侧借助居民楼阳台突入,成功解救人质,抓获所有“敌人”。演练结束后,其他基地的负责人围过来请教:“你们的机器人和战术配合太默契了,古代战术怎么和现代设备结合得这么自然?”王玲笑着说:“核心是抓住‘因地制宜’的本质,古代战术是对当时地形、工具的最优运用,咱们只是把工具换成了现代科技,思路是相通的。”

        七月初,王玲小组接到紧急任务:协助南方某城市排查老旧城区的安全隐患。该区域街巷狭窄,房屋密集,地下管线复杂,传统侦查手段难以全面覆盖。陈凯带着巷战侦查机器人和声波定位仪前往,机器人深入狭窄胡同,发现两处废弃地窖,微型无人机拍摄到地窖内有可疑物品;声波定位仪则在地下管线中检测到异常声音,排查出一处非法改装的地下仓库。林薇根据古代“分区排查”的方法,将城区划分为12个区域,组织志愿者和民警配合,逐一排查商铺、民宅,短短三天就完成了全面检测,消除了6处安全隐患。当地警方负责人握着王玲的手:“你们的战术太实用了,解决了我们多年的难题,要是早有这套方法,之前很多隐患都能提前发现。”

        任务结束后,小组在当地召开战术分享会,吸引了周边城市的反恐人员参加。林薇讲解古代巷战战术的现代应用,赵阳演示模拟训练场景,陈凯展示侦查设备的操作方法,现场互动频繁。一位来自偏远县城的民警提问:“我们经费有限,买不起高端设备,有没有低成本的战术方案?”王玲回答:“古代巷战也不是都靠装备,‘借势’最重要。比如利用商铺卷帘门作为临时防御,用居民楼的楼梯设置障碍,组织志愿者组成‘流动侦查岗’,这些方法不需要太多成本,却能发挥大作用。”她还让林薇整理了“低成本巷战战术手册”,分发给参会人员,手册中既有古代战术简化版,也有利用日常物品制作简易防御工具的方法,比如用灭火器制作烟雾屏障、用铁丝编织简易陷阱。

        113古智新用:反恐战术的新突破

        八月的基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员——来自边疆地区的反恐骨干。他们所在的区域有不少老旧街巷,反恐任务繁重。赵阳专门为他们设计了针对性训练,模拟边疆街巷的砖木结构房屋和狭窄通道,重点培训“近距离格斗”和“快速设伏”战术;陈凯简化了侦查机器人的操作界面,增加了方言语音指令,方便当地人员使用;林薇则将古代“边疆防御”史料与当地实际结合,整理出“街巷联防”方案,组织居民建立“邻里守望”机制,发现异常及时通报。培训结束时,一位学员激动地说:“以前在巷战中总觉得被动,现在有了这些战术和方法,心里有底多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