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情报侦查演练正式开始。演练场地选在基地附近的废弃商场,“敌方”控制了商场的三层楼,“人质”被关押在三楼的专柜里。王玲将队员分成三组:第一组伪装成导购员,潜入一楼和二楼侦查;第二组伪装成搬运工,潜入地下室,排查“敌人”的备用武器库;第三组负责用无人机传递情报,接应侦查队员。
“行动开始!”王玲一声令下,第一组队员穿着导购服,推着装满商品的推车走进商场。他们一边假装整理货架,一边用红色标签在货架左侧做暗记——每发现一个“敌人”,就贴一张红色标签。遇到“敌方”巡逻人员询问,他们从容地回答“商场整改,过来补货”,成功蒙混过关。
第二组队员穿着搬运工服,扛着纸箱走进地下室。地下室光线昏暗,他们打开头戴式夜视仪,仔细排查每个房间。在一个房间里,他们发现了“敌人”的备用武器库,立刻用矿泉水在门口摆成三角形(代表“有重型武器”),还在墙上贴了蓝色标签(代表“安全通道方向”)。就在他们准备离开时,两个“敌人”突然走进地下室,队员们立刻假装整理纸箱,用摸耳朵的手势互相示意“情报已记录”,等“敌人”走远后,快速撤离。
第三组队员操控着改装后的无人机,在商场外围低空飞行。当看到一楼货架上的红色标签时,他们立刻将无人机飞到货架旁,磁吸式储物盒吸附在货架侧面,里面装着“请求确认二楼敌情”的加密纸条。第一组队员发现无人机后,快速取下纸条,用暗记法在背面写下“二楼有四名敌人,均持手枪”,再将纸条放回储物盒,无人机带着情报飞回指挥部。
“情报已收到!”王玲看着纸条上的暗记,对着对讲机说,“第一组继续侦查三楼,第二组撤离地下室,第三组无人机准备接应。”
没过多久,第一组队员成功潜入三楼,在“人质”所在的专柜旁,用矿泉水摆成一排(代表“人质在二楼”——实际是为了迷惑“敌人”,真实位置用暗记写在纸条上),还在专柜的镜子上贴了黄色标签(代表“需要支援”)。无人机很快送来支援指令,队员们按照指令,用导购服的腰带制作成简易绳索,将“人质”从专柜的后门悄悄转移到安全通道。
当“人质”全部撤离后,王玲对着对讲机大喊:“全体队员撤退!演练成功!”
演练结束后,队员们围着王玲,兴奋地讨论着刚才的经历。“暗记法太好用了!”一个队员说,“我贴标签的时候,‘敌人’就在旁边,都没发现我在记录情报。”另一个队员也说:“无人机传递情报太方便了,比对讲机安全多了,以后实战中再也不怕情报被截获了。”
队长也赶来观看了演练,看着成功撤离的队员和“人质”,满意地说:“这套情报侦查战术太完善了!从伪装、记录到传递,每个环节都考虑到了隐蔽性和安全性,比以前的侦查方案进步太多了。总部下周要组织反恐情报研讨会,你带着小组去参加,把这套战术分享给其他基地。”
反恐情报研讨会在省会城市举行,来自全国的反恐专家和基地代表都参加了。王玲带着小组成员,在会上详细介绍了“伪装侦查+暗记法+无人机传递”的战术方案,还播放了演练视频。当专家们看到队员们用商品标签和矿泉水记录情报时,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