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时起,我就对中医治疗效果就多了几分怀疑。
直到有一次,我在一家综合门诊的针灸科坐诊,来了一位发热的病人,说是在隔壁内科输液一周了,高热还是反复不退,能用的抗生素都用上了,最后几天还加上了激素,结果都是当时热退,下午又开始高热,内科医师实在没辙,说要不找中医看看吧,于是推荐来到我这里。
病人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说实在的,在此之前,我几乎没开过一张中药处方。
当听说输液一周就退不了热,当下就很想打退堂鼓,不过其时我正备考主治医师,手头拿着一本伤寒论在复习,心念一动,便硬着头皮望闻问切。
患儿舌苔厚黄燥,面赤,汗出,怕热,一问四五天未大便,又常在午后发高热,便想这不就是典型的大承气汤证吗,不过门诊只开设针灸科而没有中医科,所以并没有配备中药房,于是就让拿了成药大黄通便颗粒,让吃一天试试看。
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下午患儿母亲打电话跟我说,只吃了一次药,大便通了,热也退了,问我还要不要继续吃。
我也没有什么经验,就说体温正常了就不要再吃了。
几天后患儿的母亲特意又到门诊当面致谢,反馈说发热没有再起,并且感慨说,中医还真有点神!
经此一次,我对中医又恢复了一些信心。利用备考主治医的机会,第一次从头到尾仔细读了一遍伤寒论。
其实大学时也学过这门课,不过当时完全不重视,几乎没认真听过几节课,只是考前临时抱佛脚,按着老师划的重点背了两天混个及格罢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