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两岁半,腹泻近半月,一日三四行,曾服用抗生素、益生菌、妈咪爱等西药。刻下:神疲,纳稍差,小便正常。查:舌质淡,苔中后腻,脉弱略滑。”
“诊断:太阴少阴合病(寒湿内停证),处方:附子理中汤。”
“方药:炮附子3g,生晒参3g,干姜3g,炙甘草3g,炒白术6。一剂。水煎温药。”
同样的内容,又在病历本上用正楷字誊写了一遍。
这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哪怕使用电子病历,也得有一份给患者带走。
当然了,一般医院采用的是打印电子病历的方式。
这项功能对于小的门诊系统一般不支持,或者打印设备不方便使用。
严格来讲,《伤寒论》上并没有附子理中汤这首方剂。
张景记得,该方为大学课本《方剂学》上所录,源于宋代医家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一首经典名方,取名叫附子理中汤。
不过,他更清楚,附子理中汤其实是从《伤寒论》中的理中丸演化而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