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獠授首,则天下无复可抗公之锋锐者矣。当是时也,鄙主愿以伊尹、周公之位,虚大丞相之席,酬公再造社稷之功。仆等必扫龙光门之尘,具卤簿之仪,迎明公之旌节,入朝辅政。此诚千载一时之会,转瞬即逝之机也!昔乐毅借力而破强齐,高祖忍辱乃成帝业,皆在擅握枢机耳。愿明公洞烛幽微,如太阿之断物,速赐明策,勿使良时蹉跎。临书悚息,伫候钧音。”
——“龙光门”,如前所述,是洛阳宫城北边宫门的名字。
李善道将这信看了,掩住绢帛,略作思量,指尖在冰冷的案面上轻叩,发出笃笃微响。
窗外一阵疾风扫过,廊下铁马叮当作响。
这封信,写的有点东西。
又是刻意忽略李善道“反贼”的身份,向他表示对他击溃宇文化及、“报了杨广之仇”的感谢;又是将杨广被弑与翟让被害类比,试图造成“共情”;又是大力拍李善道的马屁,说他忠义、说他有声威;又是用“伊尹、周公”、“大丞相”、“入朝辅政”等等为权位上的承诺。
乃至,字里行间的一些用词上,好像也带着一些微妙的暗示。
就比如“龙光门”这三个字。
不错,此门是洛阳宫城北边的城门名,但洛阳又不是只有这一个城门,河北在洛阳北边,从河北来,可经此门入宫城,也可经其它城门入城。为何独提此门?仅是为与“入朝辅政”相呼应么?只怕不然。或还有别的意味,或言暗示。要点就在这个“龙”字上。龙,乃天子之象征。“扫龙光门之尘”,细细品味之的话,是不是还有点扫清障碍,迎其为主的暗示意思?
“来人。”李善道令道,“传召玄成、裴公等入见。”
堂下王宣德领命,便出堂外,各去魏征等的府衙,召他们前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