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略一停顿,随即总结自己的发言,躬身请命,“明公,言而总之,臣以为,郑长史此策可用,且需援荥阳之兵也不需多。何用裴公、徐大将军往援?臣愿率旧部兵马,星夜兼程,驰援罗将军,足矣!其余后续援兵,可视形势而再调遣。”
却贾润甫口中的“旧部”,指的是其父贾务本遗留、源自张须陀系统的旧部将士。仍是如前所述,贾务本是张须陀的副将。这些将士久经沙场,纪律严明,为张须陀部曲时,便是精兵,从投李密后,通过历次血战,也早已证明了他们依然精锐能战。
细究贾润甫的进言,正是针对李密目前既担心内部军心不稳,又忌惮李善道这两条而产生的迟疑所发。忌惮李善道,深觉不可坐视他增兵东郡,认为郑颋的献策有理,有心赶紧在荥阳展开进战,可是偏现军心不稳,没法大规模地调兵入荥阳,又担心进战不利,所以迟疑。
但贾润甫一番分析,指明了李善道眼下在东郡的兵马,实际上不比荥阳的魏军多多少,也就是孟让说的“荥阳之魏军恐难占优势”,事实上是站不住脚,是多虑的,则即便支援荥阳,也用不上遣裴仁基、徐世绩等这般大将前往,可能一支偏师就足够了。
他这一通分析,落入李密耳中,拨开了部分致使李密迟疑的迷雾。
李密的手指停止了的敲击,视线重新落在了地图上。
帐内再次陷入静默。
这场仗,李密是想打的。但如果需要调过多的兵马往援,或言之,需调裴仁基、徐世绩往援,这场仗,李密就有又不敢打。当此军心不定的时刻,他需要裴仁基、徐世绩在他身边,帮他稳固隋降军、以瓦岗系为代表的山东义军者两个部分的部曲。
而如果像贾润甫说的,只需一支精锐偏师,便能增强这场仗获胜的把握,他便无需顾虑重重。
但问题是,贾润甫的判断,正确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