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幕分切出双画面:左侧是荒漠中疾驰的坦克,右侧则是指挥中心的实时场景。
身着作战服的测试人员戴着神经接驳头盔,双手虚握空气,面前的全息屏上,坦克视角的战场画面与他的眼球转动完全同步。
当他意念一动,坦克立即精准规避前方弹坑,炮管自动锁定三公里外的模拟靶标。“通过先进的光量子通信技术,我们将操控延迟压缩到了5毫秒以内。“
吴浩调出数据流,红色曲线在时间轴上几乎与零刻度重合。
“结合AI辅助决策系统,坦克能自主完成80%的战场动作。比如现在……“
吴浩的话音未落,视频中的坦克突然急停,车身自动调整角度,利用地形遮蔽弱点。
“当系统检测到敌方反坦克导弹来袭概率超过60%,会在0.3秒内生成三个规避方案,供操作员进行最终确认。“
听到吴浩的介绍,这个时候坐在后排的一位年轻的陆军军官站起来询问道:“吴总,在那复杂电磁环境下,如何保证远程操控的稳定性?
听到这个问题,现场众人都纷纷点头。确实,相比于空中,陆地战场的电磁环境更为复杂,如何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依然保证远程操控,这确实是一个技术难题,这也是很多无人化武器装备所面临的困境。
比如在好几年前的两熊之战中,小型化无人机强势崛起,由此给战争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甚至一度发展到了无人机主宰战场。
决定战争和战场态势的不再是有多少战机火炮了,而是几千块钱甚至几百块钱成本的无人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