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能源维度。传统电池对于纳米级设备而言过于庞大,我们采用了复合能源系统……”
吴浩放大其中一个机器人模型,外壳上细密的纹路清晰可见,继续说道:“它的表面覆盖着柔性太阳能薄膜,能在光照环境下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同时,内置的振动发电模块可以利用设备运动、甚至自然风的动能,将机械能转化为电力。
就像沙漠中的甲虫,能从空气中汲取水分,我们的纳米机器人也在向自然学习,从环境中获取能量。”
前排的年轻研究员们纷纷举起手机拍摄,笔尖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吴浩顿了顿,继续道:“其次是结构维度。这些机器人采用了仿生学设计,借鉴了蜜蜂复眼的多光谱感知系统,不仅能减少单个传感器的能耗,还能通过分布式数据处理降低运算压力。
它们的外壳由超轻量的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构成,既能抵御风沙冲击,又具备电磁屏蔽特性。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内部嵌入了微型相变储能材料,当遇到极端低温环境时,材料会自动释放储存的热量,确保核心部件正常运转。”
说到这里,他调出一张复杂的网络拓扑图,无数光点在其中闪烁连接,然后讲道:“最后是通信维度。在抗干扰方面,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单一频段通信模式,采用量子跳频技术。
简单来说,这些机器人就像一群默契的舞者,每一次通信都在随机变换‘舞步’,让敌方难以捕捉规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