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微笑着点了点头,清了清嗓子,有条不紊地说道:“关于后续维护和修复工作,我们在设计这套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时,就已经做了极为周全的考量。
首先,系统采用了高度模块化的设计理念。
每一个功能模块都具备独立的功能,从能源采集、分配控制到数据处理,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又协同工作。
这意味着一旦某个模块出现故障,维修人员能够迅速定位问题,并将其单独拆卸下来进行维修或更换,而不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其他部分正常运行。
例如,要是某个小型量子计算模块出现异常,我们的技术人员可以在舰艇内部直接将其替换,就像更换电脑的硬盘一样便捷,极大地缩短了维修时间。”
“其次,我们运用了多通道冗余设计。在能源供应线路以及关键的数据传输通道上,都设置了多条备用线路。
当主线路受到损坏时,系统会在毫秒级的时间内自动切换到备用线路,保证能源和数据的稳定传输。
并且,这些冗余线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们在设计上也考虑了不同的故障场景,比如有的线路针对电磁干扰进行了特殊屏蔽,有的则强化了物理防护以应对外力冲击。
在战时抢修方面,我们为海军部队配备了专门的便携式检测与维修设备。
这些设备能够快速接入系统,自动检测各个模块和线路的状态,精准定位故障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