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失去儿子的敬爱,不仅仅是亲情上的损失,更意味着她唯一的政治资本也丢光了,她今后不可能再拥有保王党内的政治地位了。
对政治死亡的恐惧,压过了一切,甚至让她恨不得就此死去。
不过,这也只是片刻的情绪激动而已,当她心中最初的恐惧和激动渐渐消褪之后,那种寻死觅活的冲动也就渐渐消失了,随之而来的又是对生命的眷恋。
自古富贵人家的孩子就很惜命,毕竟他们拥有过的、享受过的实在太多,生命对他们来说是无限精彩的体验。
而卡洛琳就更加如此了,她生而为公主,从小锦衣玉食,长大了又嫁给王子,甚至还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王太后,在宫廷当中备受敬仰,享受了人间一切富贵奢华……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真的下定决心去死呢?
一旦赴死的激情消失,对生的眷恋就重新占了上风,同时,理智慢慢地回归了她的头脑,她又开始用政治人物的本能,来权衡利弊了。
她当然知道,这个波拿巴小子肯定没安好心,他要拿自己的“秽闻”来当笑料,动摇法兰西国民对波旁王家仅剩的尊敬;但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他确实希望自己能够配合。
而且,从他的承诺来看,只要这一场风波结束,他不会再关押自己,那么自己就不用在牢狱当中渐渐老去,而是可以重新得到自由的生活。
在冒险潜入法国之前,她曾经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准备,但是当真正面对生死关头,并且还有时间冷静思考之后,她最终还是面对了心中对生的眷恋。
如果没有怀孕这件事,她其实会选择顽抗到底——那就是竭力保住自己的尊严,在面对波拿巴皇帝、面对审判自己的法庭时,慷慨激昂地为自己辩护,痛斥伪帝和僭主以及他的那些走狗们,想方设法扮演一个“宁折不弯”的、波旁王室的孤高守卫者的形象。
但是这个选择,已经随着突然的怀孕而彻底消失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