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义仓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听起来好像很不错,存粮备灾,互助共济,但实际执行起来里面就会漏洞百出,管理非常混乱,而且偏偏它又涉及到百姓的切身利益,短时间还好,时间一长,必然会出大问题。”
“详细说一说,有哪些漏洞。”
“义仓制度是开皇元年就开始实施了,江南这边是开皇十三年开始实施,以前一直是百姓自管,基本上问题不大,但开皇十六年出了一道圣旨,允许把义仓粮食作为税源,义仓便正式转为官府管理,而麻烦就从这里开始。
殿下也清楚,百姓的税赋很多很杂,很多杂税还是地方擅自征收,比如集资建桥,比如捐资办学等等,各种名目的杂税多如牛毛。
尤其还有一些很隐蔽的税赋,比如规定百姓每年服役一个月,服役不满一月要罚钱,对于百姓来说,路上时间他也算作服役了,但对官府却要从报道之日算起,这就导致百姓认为自己服役满了,但官府却认定他还差几天,这里面的差额官府就从义仓扣粮食,而百姓也不知道,隐患就这样一年年累积下来了。”
“没有官员贪污义仓粮食?”萧夏又问道。
“当然有,各种大贪小贪,比如官府要集资建桥,直接从义仓扣粮,官员只用一小部分把旧桥稍加修缮,大部分粮食就进了自己口袋。
而各种小贪主要从粮食损耗上做文章,虚报损耗最常见,霉烂一斗,他们就上报霉烂一石,普通百姓人家存粮都很小心谨慎,稍有潮湿,他们就会把存粮搬出来晾晒,几乎不会有霉烂,所以百姓都不会接受粮食损耗这个说法。”
说到这,张云秋长长叹息一声,“卑职在这里呆了近十天,江宁义仓完全是一堆烂账,卑职又去溧水县那边调查,结果溧水县义仓更是一堆烂账,很多扣税根本没有记录,随心所欲地扣,然后他们把责任推给前任,因为时间太久,也无从查起。
第四百七十三章义仓大案
卑职估计各地义仓都大同小异,都是混乱不堪,亏空严重,就像一个个脓包,一捅破就浑身溃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