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媒体没用,得让官媒出手才行。”她拿起手机,翻动通讯录,目光停留在几个关键名字上。
局部的损失,暂时的落后,她都可以接受。
毕竟这一局,才刚刚开始。
清晨的京城,秋意渐浓。
滴滴总部大楼的灯光彻夜未熄,公关团队连夜赶制的声明终于在日出时分发布。
声明措辞强硬,直指“个别友商“在幕后操控舆论,并表示已掌握“确凿证据“,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权。
文末还效仿前段时间的彼岸,祭出“百万悬赏“的大旗,誓要揪出“造谣者“。
然而网友并不买账。
微博评论区迅速被“封口费实锤““滴滴公关翻车“等热评攻陷,随后新浪微博的滴滴负面被控评,更是引发了大众的愤怒。
更糟糕的是,这份声明不仅没能平息风波,反而让公众对滴滴的信任度再创新低——毕竟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不过是又一个“贼喊捉贼“的戏码。
这次滴滴的声明反而成了一次负面公关的经典案例,本来滴滴的产品力和安全性就弱同行一些,现在连舆论层面二次受创,令滴滴的市场岌岌可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