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最上面的《当代》吸引住了他。
准确的说,是写在《当代》封面上的一句话:
“文化太可怕了,像食物一样,不吃,死,吃了便被它塑造了”
只一句,便给苏聪吸引到了。
他确认一眼。
嗯,《当代》!
他对《当代》有刻板印象,觉得这部刊物发表的,更多是些英雄事迹、农村生活的现实主义。
苏聪还听一个作家朋友和他聊过,说以前他的文学观念非常错误,认为文学就是虚构,虚构就是说假话,当然了理论家们、编辑们不这么说,他们管这种叫作艺术真实,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啦,艺术的升华,给人以希望和方向啦。
那时候这个作家在《当代》和《当代》的主编秦兆阳谈过,因为他的一篇后面没有结尾,秦兆阳就说这个主人公总要有归宿呀。
“我的人物没归宿,只写了他那点事,写完就完了,我哪知道他的归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