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文章写的狗屁不通,他看懂了么?他懂个屁啊还写上评论了?”
这一幕只是《无主题变奏》所掀起争论的一角。
而作为这篇的撰写者江弦,这会儿倒跟没事儿人似得,对文学界的一切讨论都漠不关心。
《无主题变奏》这篇,正是他以【多余人】和【内心世界】两条灵感所合成出的。
讲述了一个普通青年主人公“我”的日常心态,同时也描写了“我”和“我”的女朋友“老Q”以及“我”的那些室友们的生活情况。
这在后世不像《红高粱》《活着》这些似得人尽皆知,它的作者徐星似乎也在后世名声不显,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丝毫不逊色于《红高粱》《活着》的,甚至可以说更大。
在后世,文学界将这篇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由传统转入现代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而在发表前,江弦便预料到,这篇是必定会掀起争议的。
理由很简单。
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当代文学,最初描写的都是英雄人物、英雄形象,都是从英雄文学起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