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日本的传媒界,早就不是小打小闹的同好刊物的天下了。
从战后开始,日本的传媒业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蓬勃的文化需求,催生传媒产业迅速扩张,因此,兼顾时效性和报道深度的周刊,这种一战前不温不火的杂志形式,开始走上主流舞台。
本来井水不犯河水的日报社和杂志社,也因此开始短兵相接。
激烈的竞争让《文艺春秋》的每个编辑都意识到,文艺并不能当饭吃!
于是《周刊文春》应运而生。
这本《文艺春秋》出身的杂志,不再单调的连载畅销和女性内容,转而盯上了最适合日本体质的流量密码:丑闻、八卦、谋杀案。
也就是这本充斥劲爆八卦的刊物,迅速成为同时代发行量最高的综合类周刊杂志,一举达到70万份的巅峰,成为周刊之王,在社内取代《周刊文春》的地位。
然而即便是这部《周刊文春》,小村真绪也未曾听闻过什么3小时内卖出十三万册的恐怖发行速度。
“真是80年代日本文学的奇迹!”小村真绪如是激动地和同事们分享。
“小村桑,还是要纠正一下的,不是日本文学,是中国文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