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作品与他本人的经历断然是分不开的。
像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奥斯特洛夫斯根据自身经历所写成的。
类似的还有《简爱》,来自作者夏洛蒂的人生。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每个角色几乎都照应了歌德和他身边的人。
马尔克斯更是在自传中提过,他把作品拿给亲戚朋友去看,大家会七嘴八舌的聊书中的谁是现实中的谁,哪个故事情节来源于哪个具体的事件。
每部作品都是作者的明文密码,而他的人生经历则是解码规则。
放到古诗词当中,在诗词中潜藏自身经历的事情就更多了。
虽然后世文学界系统的划分出了“经历型作家”和“虚构型作家”两个相对立的派别。
但虚构型作家仍是难以将作品完全从自身脱离,总会找出来那么几道蛛丝马迹。
孟明杰艰信,《你别无选择》正是江弦将自信的无奈和无力,写入了作品当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