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是江弦先写了一份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发表在《人民X报》上,文学馆的事儿这才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
“前年冬天,为了拿万寿寺西院那块儿地,江弦同志忙前忙后,先是在四九城找到块儿合适地皮,又打通了总政歌舞团那儿的关系,这才终于有了馆址。”
“还有馆里那些珍藏的手稿,绝大部分,都是从江弦同志介绍的一个叫赵一凡的人手里得来的”
孔罗荪还在细数着江弦的功劳,讲了一大通,他推推眼镜。
“我作为《文艺报》主编、中作协书记处书记,愿意推荐江弦同志为文学馆第一任馆长。”
会议室内响起此起彼伏的附和声,有人轻轻点头,有人交头接耳表示认同。
“.江弦同志毕竟还年轻。”
贺井之手指在会议纪要上轻轻叩了两下,“我觉得,馆长还是需要一位既有专业背景,又能服众的学术带头人来担任。”
“是,江弦同志是年轻。”
孔罗荪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茶梗在水面浮沉:
“可在文学上,他的《花环》开辟了军旅写作的新格局,除此之外,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意识流以及文坛最近流行的先锋,都有不小的建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