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是来自西安,《延河》编辑部的,信里给他讲了《最后一个匈奴》现在在陕西有多火爆,读者们是如何如何喜欢这部,又是如何如何期待这部的下半卷问世。
最后一封是国外寄来的。
字写得古朴苍劲,全是繁体。
“江弦先生:
冒昧来信,请您见谅,首先容许我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聂华苓,现在是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一名驻校作家,你或许已经听王濛先生说起过我,说起过我和丈夫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
我一直在挑选今年的“国际写作计划”国内计划人选,邀请中国作家二人,漂泊海外,对国内的情况了解不多,只好麻烦国内的一些老朋友为我举荐。
非常有趣,他们很多人都向我推荐了你。
老实讲,我对你的名字非常陌生。
但是得知你的在国内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以后非常惊讶。
如此年轻的一位作者,竟然在长篇领域得到文学界的认可,放眼全世界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在听说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认识一下你这名青年俊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