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又看到江弦的名字,胡小华自然克制不住的激动。
就安排在这一期《人民文学》的最前面,胡小华几乎不需要去刻意翻找页码,便找到了的第一页。
字体比较大的“红高粱”旁边,写了一段两三百字的“编制按”。
大意是说,前段时间,文学界由江弦打出了“寻根”的口号,文化界掀起了一场对“寻根”的思考与探寻。
江弦勇于实践,基于“寻根文学”的创作理念,写下了这部,故事讲述了高密东北乡一段壮怀激烈的民间抗日故事,赞颂民族大义,弘扬民族精神,完成了对革命历史战争题材“五老峰”的逾越
所谓的“五老峰”即老题材、老故事、老典型、老主题、老手法。
胡小华不知道这些,她关注更多的是的内容
——抗日故事。
这本该是一个很旧的题材,但却说江弦对这个题材实现了超越。
心中带着好奇,胡小华的眼睛扎进当中。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