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扶看出他的心思,“你也知道,你喊出的那个‘寻根’如今在文坛愈发火热,你这篇文章又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寻根文学作品。
不过读者们之前对寻根文学不大了解,没怎么读过这样的作品,光老怕直接发出去,读者们看不懂,这样就会埋没你这篇作品,这才准备在发行前给《红高粱》组织这么几场座谈会。”
“原来如此。”江弦知晓背后真相的同时,心中一暖。
他还是太看不起这个年代的编辑了,80年代初文学的这场繁荣,固然有大量作者雨后春笋般复苏的原因,同时也离不开这群无微不至、无所不敢的文学编辑。
光未然的顾虑很有先见之明。
《红高粱》这篇,诞生于“寻根文学”思潮爆发的中期,乃至于说后期,彼时文坛的“寻根文学”已然繁荣,这样一篇极富“寻根”色彩的,一经发出,便迅速轰动文坛。
但刨除背景来审视,《红高粱》这篇里掺杂了太多意识流以及魔幻主义描写,加上在时间叙事上不断跳跃,乍一看的话,确实是晦涩难懂,很难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晦涩到什么程度呢?
在另一时空中,张艺谋和莫言提出要拍这篇的时候,莫言人都傻了。
他完全想象不出张艺谋要怎么拍出他这一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