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徐中玉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要知道从进门到现在,崔道怡还没看到江弦的那篇,便对他有这样大的信心!
这不是盲目信任。
是这些年里江弦在文坛展露的才华,给了崔道怡这样的信心。
“崔老师,等我写完再说吧。”江弦打了个马虎眼,没第一时间答应下崔道怡。
徐中玉一听,《人民文学》这都求着江弦要稿了,连全文刊发的甜头都拿了出来,江弦这小子愣是能忍住不吃。
“江弦,照我看你这篇文章是可以拿给《人民文学》的。”
他反而着急起来,劝道:
“你要知道,此前是《人民文学》开启了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大门,这两场文学思潮的兴起,一方面是文章本身质量使然,一方面也是因为《人民文学》这部刊物的推波助澜。
寻根文学的思潮若要兴起,需要倚借《人民文学》这个平台,立起一杆文学大旗,只有这部刊物有这样的力量,这是其他期刊都没有的底蕴。”
徐中玉苦口婆心,崔道怡却听到了些不寻常的东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