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弦捧着这份稿子起来,看到其中三个字,他精神一振
——小鲍庄。
讲的也就是小鲍庄几户人家的命运和生存状态,江弦从中读出了很强烈的“寻根”味道。
无疑,这是王安忆往“寻根”文学上的一次主动靠拢。自从江弦打出“寻根”的口号以后,“寻根文学”的拥趸者们便以各种方式推动着“寻根文学”这场文学思潮的波澜,身体力行的验证“寻根”这条道路的文学价值。
韩少功、贾平凹这些崭露头角的作家,都在憋着自己的“寻根”之果,都期待创作出一部横空出世的“寻根文学”作品震烁文坛。
显然,王安忆也在此列。
江弦花了一个小时,仔细读完王安忆这篇没完稿的《小鲍庄》。
“写的很闲适,没有那种现代派文学的压迫感,有很强的‘寻根’色彩,可以继续往后写着看看。”
王安忆听了心中一喜,江弦的这番评价无疑是带着夸奖色彩的,而且作为“寻根”二字的提出者,江弦绝对是如今“寻根文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能肯定《小鲍庄》的寻根色彩,这绝对是王安忆最想收获的评价。
“写完了可以再拿给我看看。”江弦轻笑说,“我们再多交流交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