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部电影的原著,更是现代中国文学无法绕过的一篇代表作,与电影同名《高山下的花环》。
另一时空中,《高山下的花环》一经发表便掀起巨大轰动,作者李存葆一举成名,被七十多家报纸全文连载,五十多家剧团改编上演,创下单行本180万册的印刷量。
甚至树哥自费购买了两千册,赠送给了南方的战士们。
在文学角度来看,《高山下的花环》也贡献卓越,开了以悲剧形式反映战争和军营生活的创作先例,是军旅的一个决定性突破。
从这篇开始,军旅的创作在题材领域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
“蒙生带领着九连全体同志和我,抬着一个个用鲜花编织成的花环,徐徐来到烈土陵园。
大家把花环一个个敬献在烈士墓前,松柏掩映的烈士陵园里,到处有人工精心培玉的花从。
在梁三喜烈士的墓前,是一簇叶茂花盛的美人蕉。
和梁三喜烈士的墓碑并排着的是:九连副连长靳开来烈士的墓碑、八二无后坐炮班战士雷凯华烈士的墓碑、不满十七岁的司号员金小柱烈士的墓碑
默立在这百花吐芳的烈士墓前,我蓦然间觉得:人世间最瑰丽的宝石,最夺目的色彩,都在这巍巍青山下集中了。”
后面的篇幅并不长,四万三千字,张守仁看的很认真,花了两个多小时才看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